图片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_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英语论文 > 语言文化 > >

浅析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来源::未知 | 作者: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关键词:塞尔 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其弟子塞尔将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对塞尔的这一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是塞尔在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他首先注意到间接言语行为,提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塞尔认为,当一个施事行为间接地通过另外一个言语行为表达时,间接言语行为就发生了。我们知道,句子的形式与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人们只要稍加观察便可发现语言具有间接性。也就是说,为了讲求礼貌,在想让对方做某事时,人们常常不直接使用命令式,而往往通过间接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转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意图,这种现象即为语言的间接性。在《间接言语行为》一文中,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者说出一个既意指他所说的,又意指更多的话。通过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塞尔分析T“话语意义”( utterance meaning)和“句子字面意义”( sentence literal meaning)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他指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听者特别要注意发现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因为话语意义是随着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塞尔认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然后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间接表达的“言外之力”。例如:
    Can you pass me the book?
    这个句子如果按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那么它是“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递书的能力。然而,这并非该话语的施为用意,此话语实际_L是用以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的典型结构。换句话说,上述例句所表达的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一个言语行为(“询问”)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请求”),这就是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问接性现象。塞尔认为,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两种语力:字面之力和言外之力。表达说话人真正意图的施事行为叫做“首要施事行为”( 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 ),把说话人为实施首要施事行为所实施的另一种施事行为叫做“次要施事行为”( secondary illocutionary act );次要施事行为和话语的字面语力相吻合,首要施事行为的间接语力则是通过字面语力推导出来的。(齐品,2004:109)针对这一点,塞尔通过下面这一组对话来解释间接言语行为:
    Student X: Let’s go to the movie tonight,
    Student Y: 1 have to study for an exam.
    由卜可知,X的话语是一个建议,而Y的回答就其字面意义来说只是个陈述。然而,根据塞尔的十步推理,在这个特定语境,Y的回答就表明了对X的建议进行“拒绝”这一真正意图。也就是说,Y的答语的首要施为行为—“拒绝”是通过实旅“陈述”这一次要施为行为得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鹅个表达和意义的机制包括双方的背景信息、言语行为理论和某些会话原则。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解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义和说话人的施为用意的关系问题,揭示了语句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多元关系。
    然而,塞尔的理论很快遭到了其他某些学者的抨击,其中包括两位著名的关联理论者;Sperber和W ilson。他们声称间接言语行为要么不在研究之列,要么取而代之。其观点是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这种理论并没有为日常交际作出任何贡献,所以没有存在的必要。诚然,塞尔的间接行为理论有时会从经验主义出发,从而忽略了对于具有动态性质的交际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解释。但是,塞尔的这一理论却能把一些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关联,甚至是前后矛盾的话语解释得清晰明了,他还进一步证明了这些不连贯的话语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的。此外,塞尔还将人们的潜意识对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明示出来,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语言交际过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龄晓丹,2006:173)因此,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这也正是塞尔的最大贡献所在。
    (二)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分类
    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将间接言语行为习惯上分为两类,即规约性(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出一般性推测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应用主要是出于对听话人的礼貌。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习惯用法或语言形式。也就是说,规约性言语行为是己被约定俗成地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其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基本一致,听者只要稍作推导便可得知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例如:
    A)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B) Could you pass me the pen?
    C) 1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turn off the light.
    D) 1’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
   上述表达“请求”的例句在日常交际中非常常见。听者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说话者间接表达的意义,即“请求”自己去做某事。而这类间接言语行为是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交际过程中基本不会造成交际失误。然而,与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相比较,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确定,它更多地取决于说话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和所处的语境。这类间接言语行为并非常常使用比较固定的表达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致使语句字面上的意义与说话者的实际用意相差甚远。例如:
    ’lhe bell is ringing. Students in class A are talkingwhen the teacher comes in.
      Teacher: ’i here is much noise here.
    Students: Yes, there is.
    Teacher: Would you he a little more quiet?
    Students: All right, sir. (stop talking)
    在此例句中,教师首先是用一个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意欲让学生安静下来,但是学生并没有领会老师的真正意图。于是,教师再用一个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句子来表明其意图,学生最终得以领会老师此番话的目的。由此可见,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性程度要大,听话人必须作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指。塞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信息,加上听话人一方的一般推理和和推断能力,说话人与听话人所交流的要比说话人实际说出的要多。" ( Searle , 1975 :31-32)换句话说,间接言语行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在说出的一句话里表示了一定意思的同时怎么会又表示另外的意思?听话人在听到话语之后又如何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那层意思的?针对这些问题,塞尔的解决办法是: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沟通,能让听话人明白话语ili字而意思之外的用意,它所依靠的是他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这种信息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并且还要考虑听话人的推理能力。此外,要正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我们还需要借助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合作原则才能充分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所在。
    因此,对于规约性言语行为,我们可以归纳总结不同的交际功能项目的言语行为模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某些交际功能的表达方式;对于非规约性言语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下,准确、迅速地理解话语交际功能的能力。要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提供一些相关的间接言语行为知识,如语境、背景知识、文化知识及说话者的心理因素等等。(吴丽君、宋藏,2006 : 4 )这样一来,对于间接言语行为带来的理解障碍,我们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是完全可以克服和逾越的。
  二、结语
    如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之一。虽然这一理论在语言学家中尚有争论,但塞尔在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卜所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概念不但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而且为解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不一致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引起了教育者对当今教学现状的思考,越来越多的教师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尝试运用这一理论解决教学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解释语法规则和教材中的语言点,忽略了对学生交际、理解能力和语用知识的培养,从而导致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无法有效实施。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谙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导学生言语交际的作用。因此,塞尔把言语行为理论系统化、严密化,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开辟了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研究的新天地,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