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我们的反思和应对_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中等教育 > >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我们的反思和应对

来源::未知 | 作者: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 本文已影响

摘要:我国中学物理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育方式方法落后,评价制度落.因此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科学教育的必然选择.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革学科本位的观念;强调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基础物理 课程改革 课程基本理念 科学探究

一,我国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学物理教育进行多次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
课堂教学方法不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而是"问答式",由教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让师生在课堂上一问一答,提出问题缺乏启发性,很多问题要学生死记课本知识即可答出.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思维,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疑问被老师以"与课本内容无关"略过,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创造性.
教学中的知识面与思维不开阔.教师往往在教学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则集中在对知识的理解与各种各样的解题训练上,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对现代科技知识的理解.由于解题是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学到的实际上是演绎思维.学生解题时面对的数据都是有用的,只需将数据代入适当的公式即可解决问题.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自己去决定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如何采集数据,这需要进行归纳训练,因此,我们的很多学生解题能力很强,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
评价制度滞后.很多学校评价教师,学生的优劣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考试的内容几乎全为学科知识内容,不能对学生在学习和相关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造精神等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为了使学生考试成绩稳步上升,学校和教师不惜加班加点,采取题海战术,大运动量训练学生"条件反射式"的解题本领.学生被大量的作业牵着鼻子走,每天要做数不清的作业.无法对习题作深层次思考或归纳总结,只能满足于对上标准答案(很多练习册都附有标准答案,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脱离答案就解不出题的习惯).为了使学生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单元考试,月考,段考,摸底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络绎不绝,考完后再进行成绩统计,按分数排队,公布名次,给学生带来了很重的思想负担.
二,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是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伴随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为了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科学教育已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力量.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人们关注是如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严密的科学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跟世界上已有的浩瀚知识海洋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科学技术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因此,要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必需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传统的物理教育中,由于受"知识本位"的观念影响,教学方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接受知识和解答相关的习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重视不够,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缺乏兴趣,认为物理很深,很难.有的学生甚至终身缺乏学习物理的愿望和热情.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开始积极地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能力,实现从单纯理解知识内容向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的转变,从强调接受和积累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
三,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课程基本理念
原有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忽略能力培养,教学脱离现实,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以适应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为此,本次物理课程改革提出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义务教育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依据此目标定位,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形成了本次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革学科本位的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科学技术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中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积极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这意味着理科课程要从"为少数尖子学生的理科"向"为全体学生的理科"转变,意味着作茧自缚为理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课程必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物理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观的形成.要做到这些就须打破学科界限,呈现知识的本来面貌.自然界本来就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互相关联,相互渗透的(如物理与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新世纪建设者,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死啃课本,死记硬背,学的毫无兴趣,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只有这样物理课程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再将其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例如:在研究杠杆时,先从日常中的用铁撬重物,用钳子夹物体等现象入手.待学习了杠杆的知识之后,再去探讨在生产中,复杂机械中运用杠杆的例子.
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由于现行物理教学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只重"结果"忽略建构知识的过程,造成学生只知"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注重科学探究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内容,还要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议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在物理教学,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
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采用探究教学的形式,并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设计探究的过程.
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加强STS教育.自然原本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现象并不表现为物理,化学等专门学科的某种固有特性.物理教学中,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渗透,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要随时代而有所更新,否则,教师的工作将不能体现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也难以充分体会社会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为此,标准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物理知识,如超导体,纳米材料的介绍,无疑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加强STS教育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
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摒弃以往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物理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物理课程应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也就是新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总而言之,学生的发展是根本,这是新的评价体系的立足之本,也是所有工作的落脚点.
四,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是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进行的.在课程实施的初期,选择一些实验区进行前期的实验,总结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推广作准备.2001年末,教育部组织有关的专家对部分实验区进行工作评估,在评估中反映了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方式方面有可喜的变化,但是也暴露一些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表面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是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的特征,其内在实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那些知识,完成了那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有的教师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时间过短,往往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因此,在转变学习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表明着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一些教师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全废除,课程改革中理应都是现代的学习方式.从实质上说,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的价值,,任何学习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人的学习也就不可能脱离接受学习,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接受学习的优势,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是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算是结束.有的教师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诚然,新课程所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教学方式反映在课堂上,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课堂也就活起来.但是这种活跃决不是学生无目的地讨论或者是整节课地讨论或者活动,而是体现出活而不乱.课堂秩序的混乱往往反映出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控制的技巧.
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意识.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几乎都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者是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五,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作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领导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师的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担当"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该种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阐释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在教师的角色隐喻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也要有一桶水."有的人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里, 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应该是自来水,什么时候想要,不管要多少水,随时都可以哗哗地流出来.从这个隐喻中就可以看出,在传统的社会中,赋予教师以知识的至高权威的角色,这样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会有很高要求,似乎教师的储备一不要多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给教师背负了太多的"应该",包揽了太多的"必须",逼迫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可是这行得通吗 当然不能!特别是在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 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相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为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这样既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他尚不了解的东西,也从学生那里深化原有但还不甚清晰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就常常有教师感受到与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灵感,得到了不少来自学生的启发.所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教师才更有可能更简洁迅速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是一桶水的拥有者,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和自来水.而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学生,教师以此作为基点,自己的角色相应地也要发展变化,也就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发掘泉水的人,让学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
三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失衡的.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个体的社会人平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在侵犯学生的个休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的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时至今日,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几乎是没有什么管理的权利和参与的渠道.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正是对这种教育状况的逼真描述,他说:"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 甚至是跪着的灵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无疑还是一个"领导者",但是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他本身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四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实务情境加以批判改进,或是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事务以及事务情境乃是最直接,适切的方式.这人观念特别强调的是,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是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来看,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解决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2]雷 洪,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3]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价值追求

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价值追求

摘要: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和任务应有别于传统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