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自然向往返璞归真的环境空间是人们的追求。“园无石不秀”“居无石不雅”,以自然山石为庭院的主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假山瀑布、小桥流水、亭廊花架、树木花草与建筑等共同构筑着和谐舒适的环境空间。
一、庭院假山。是相对真山而言,以自然的山石为蓝本,用天然的山石叠砌出微型“真山”,浓缩了大自然的神韵和精华,使人从中领略到自然山水的意境。
1.假山的天然石材有:太湖石、英石、斧劈石、石笋石、千层石、龟纹石等等。
太湖石:中国四大传统名石之一。产于江交界的太湖地区,亦称洞庭石。太湖石有水旱两种,“旱太湖”产于湖周围山地,枯而不润,棱角粗犷,特有婉转之美。“水太湖”产于水中,因长期受波涛冲击,年代久远,多成孔穴,面面玲珑,十分稀贵。
英石:始产于广东英德,故又称英德石。石质坚而润,以灰英石多见,色泽呈灰青色,面多皱多棱,“瘦、皱、漏、透”四字简炼的描述了石英的特点。
斧劈石:沉积岩。有浅灰、深灰、黑、土黄等色。产江苏常州一带。具竖线条的丝状、条状、片状纹理,又称剑石,外型挺拔有力,但易风化剥落。可人为加工,清秀飘逸。锦川石:表似松皮形状,如笋,俗称石笋。色淡灰绿、土红,带有眼窠状凹陷,产浙、赣常山、玉山一带。形状越长越好看,往往三面已风化而背面有人工刀斧痕迹。
千层石:铁灰色中带有层层浅灰色,变化自然多姿,产江、浙、皖一带。通常假山可设计为瀑布跌水或者为旱山,庭院假山高可达5米以上,小则1米左右,视空间环境而定。假山可在草坪一侧,可位于水溪边,大者可行走其间,小者又可坐落于水池中,是位于庭院的主要视线之中,供人欣赏,增添生活的情调和雅趣。
2.假山的营建:
①设计人员与业主沟通,查勘现场,根据庭院环境的特点、方位、空间的大小,确定假山的石材、高度体量等,画好假山的平、立面图,有条件再画出假山的效果图,便于施工。
②施工人员要研究图纸,做好假山的基础,基础一般用钢脐昆凝土,然后通过采石、运石、相石,自下而上地逐层进行叠砌,石上叠石,在叠砌的过程中,做到质、色、纹、面、体、姿要相互协调,预留植物种植槽,做瀑布流水的应预留水口和安装管线,叠完之后以灰勾缝,以麻刷蘸调好的水泥和石粉扑于勾缝泥灰之上,使之浑然一体。
③叠石的手法有传统的“叠、竖、垫、跨、挑、压、钩、挂、撑、拼及断空”诸种,叠造出石峰、石洞、石壁、谷、壑、粉蹬道等,而今更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远看近看都是大自然的缩影。
④山石本是无生命的,因其有自然的纹理、造型、色彩,朴实无华,所以在假山上栽些有生命的植物,赋予山石以生命和生机。通常栽植的植物有罗汉松、五针松、南天竹、黄杨球、雀梅、杜鹃等。
二、置石。通常有太湖石、灵璧石、斑马纹石、泰山石、石笋、卵石等。对石的形状、色泽、纹理、体量要求较高。常安放于树下、水边、宽阔的场所中,按放置的形式分为特置、散置。
独峰石:体量大、色彩突出,姿态或优美或雄浑,古朴秀丽、形神兼备,置于庭园主要位置中,供人观赏。这些孤赏石除了本身具有瘦、透、漏、皱、丑的观赏价值,又因历年流传,极具人文价值。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的”瑞云峰”,杭州的“绉云峰”和北京的”青芝岫”等。
散点石:太湖石、灵壁石、英石、斧劈石、石笋石等,“攒三聚五”,“散漫理之”。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层次丰富。配合地形,植以花木。是山石在庭院中最为广泛的应用。日式庭院的置石景观,则是重于布局的群体效果,体现一种自然天成的野趣,与我国的孤赏石有所不同。景石的放置是将景石具有特色的一面朝向观赏者,除合乎真、善、美的法则外,更应注重牢固、安全。堆叠山石要注意的是 :
1、在同一座山或同一区域的景石组合中,忌用不同种类的石材。
2、石材的纹理要统一,切忌横七竖八乱堆乱放。
3、石色要协调,尽量选用色彩协调统一的石材。这样使人感到整个假山浑然一体,置石也与环境相协调。
二、石质假山营造布局
园林假山是一门讲究意境的造型艺术,它是自然界名山大川的艺术缩影。营造石质假山通常采用的石料,按其质地分为软、硬两大类。大型的园林假山主要用硬质石料创作。由于硬质石料所具有的天然形态、纹理、色彩等特点,通常依据其天然姿态来确定创作主题,因材立意造型。如用锋芒挺秀的斧劈石、砂片石、千层石来表现壁立千仞之势;用圆滑浑厚的溪水石、卵石、龟纹石来表现清远绮丽之秀;用纹理突兀的英德石、祁连石来表现崎岖危岩之险;用剔透嵌空的灵壁石、太湖石来表现洞天幽深之奇。
在石质假山的营造过程中,山石的布局手法尤为关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分清主次假山中所有山石的风格、质地、色彩、纹理、脉络必须一致。但山形、大小、高低必须有变化。山峰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山腰线要流畅,左右要有变化,一边坡度陡,一边坡度缓,使山的造型形成一种动势;山脚要有回抱、曲折,线条要流利自如,以突出假山中水的柔软。
疏密得当疏密有致是指山石分布不可平均。在园林假山的造型布局中,山石皴纹、群峰位置、植物点缀、小品配置等,都要做到疏密有致。通常,园林假山的主峰一带是最密处,山石布置得密,树木栽植得密;而在配峰部分相对较稀疏。
讲究开合在园林假山的艺术造型中,开是起势,合是收尾。立峰是开,坡脚是合;近山是开,远山是合。一般的园林假山布局都是由3 至4个开合组成,开合的交替出现,可以使假山体现出节奏韵律。
虚实相生在假山艺术中,虚实既指艺术境界,又指艺术的处理手法。所谓艺术境界是指园林假山所表现出来的深远意境(称为虚境)和假山所形成的真实景观(称为实境)。所谓虚实的艺术手法是指园林假山所表现出来的虚空与实在。
露中有藏 露中有藏是指园林假山要能展现出一个景外有景、景中生情的动人画面,创造深远意境。
空白处理 空白在假山中所占空间的大小,对整个布局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要表现湖光山色、海岛风光等题材时,空白处宜大、山角处理宜简洁;而表现重山峻岭,峡谷险滩等题材时,则空白处宜小些,山角处理也宜复杂、多变。
透视处理 物体给人的感觉总是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远迷,这种现象叫透视现象。根据透视现象,园林假山中的近景和主景宜清晰和具体;中景则着重表现山石的块面结构;远景则着重表现出山势和山形。
小中见大 在园林假山中,常以点石显示高山的雄伟;以小树衬托出山峰的壮观;以小屋、小亭等体现群山的磅礴气势。
三、叠山的技术措施
1、压:“靠压不靠拓”是叠山的基本常识。山石拼叠,无论大小,都是靠山石本身重量相互挤压而牢固的,水泥砂浆只是一种补强和填缝的作用。
2、刹:为了安置底面不平的山石,在找平石之一至数块控制平稳和传递重力的垫片,北方假山师傅称为“刹”,江南假山师傅称为垫片或重力石。山石施工语有“见缝打刹”之说,“刹”要选用坚实的山石,在施工前就打成不同大小的斧头形片以备随时选用。这块石头虽小,却承担了平衡和传递重力的要任,在结构上很重要,打“刹”也是稀量技艺水平的标志之一。打刹一定要找准位置,尽可能用数量最少的刹片而求得稳定,打刹后用手推试一下是否稳定,至于两石之间不着力的空隙也要适当地用块石填充。假山外围每做好一层,最好即用块石和灰浆填充其中,称为“填肚”,凝固后便形成一个整体。
3、对边:叠山需要掌握山石的重心,应根据底边山石的中心来找上面山石的重心位置,并于保持上、下山石的平衡。
4、搭角:石工操作有“石搭角”的术语,这是指石与石之间的相接,特别是用山石发券时,只要能搭上角,便不会发生脱落倒塌的危险。搭角时应使两旁的山石稳固,以承受做发券的山石对两边的侧向推力。
5、防断:对于较瘦长的石料应注意山石的裂缝,如果石料间有夹砂层或过于透漏,则容易断烈,这种山石在吊装过程中因难会发生危险,另外此类山石也不宜作为悬挑石用。
6、忌磨:“怕磨不怕压”是指叠石数层以后,其上再行叠石时如果位置没有放准确,需要就地移动一下,则必须把整块石料悬空起吊,不可将石块在山体上磨转移动去调整位置,否则会因带动下面石料同时移动,从而造成山体倾斜倒塌。
7、铁活加固设施必须在山石身重心稳定的前提下使用铁活用以加固。铁活常用熟铁或钢筋制成。铁活要求用而不露,因此不易发现。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A、银锭扣为生铁铸成,有大、中、小三种规定,主要用不以加固山石间的水平联系,先将石头水平向接缝作为中心线,再按银锭扣大小划线凿槽打下去。古典石作中有“见缝打卡”的说法,其上再接山石就不外露了。北海静心斋翻修山石驳岸时曾见有这种做法。
B、铁爬钉
或称“铁锔子”,用熟铁制成,用以加固山石水平向及竖向的衔接。南京明代瞻园北山之山洞中尚可发现用小型铁爬钉作水平向加固的结构。北京圆明园西北角之“紫碧山房”假山坍倒后,山石上可见约10厘米长、6厘米宽、5厘米厚的石糟,槽中都有铁锈痕迹,也似同一类做法。北京乾隆花园内所见铁爬钉尺寸较大,长约80厘米、宽10厘米左右、厚7厘米,两端各打入石内9厘米。也有向假山外侧下弯头而铁披爬内侧平压于石下的做法。避暑山庄则在烟雨楼峭壁上有用于竖向联系的做法。
C、铁扁担多用于加固山洞,作为石梁下面的垫梁。铁扁担之两端成直角上翘,翘头略高于所支承石梁两端。北海静心斋沁泉廓东北,有巨石象征“蛇”出挑悬岩,选用了长约2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的铁扁担镶嵌于山石底部。如果不是下到池底仰望,是看不出来的。
D、马蹄形吊架和叉形吊架
见于江南一带,扬州清代宅园“寄啸山庄”的假山洞底,由于用花岗石做石梁只能解决结构问题,外观极不自然。用这种吊架从条石上挂下来,架上再安放山石便可裹在条石外面,便接近自然山石的外貌。
E、模胚骨架
岭南园林多以英石为山,因为英石很少有大块料,所以假山常以铁条或钢筋为骨架,称为模胚骨,然后再用英石之石皮贴面,贴石皮时依皱纹、色泽而逐一拼接,石块贴上,待胶结料凝固后才能继续掇合。
8、勾缝和胶结
掇山之事虽在汉代已有明文记载,但宋代以前假山的胶结材料已难于考证。不过,在没有发明石灰以前,只可能在干砌或用素泥浆砌。从宋代李诫撰《营造方式》中可以看到用灰浆泥假山、并用粗墨调色勾缝的记载,因为当时风行太湖石,宜用色泽相近的灰白色灰浆勾缝。从一些假山师傅拆迁明、清的假山来看,勾缝的做法尚有桐油石灰(或加纸筋)、石灰纸筋、明矾石灰、糯米浆拌石灰等多种,湖石勾缝再加青煤,黄石勾缝后刷铁屑装置盐卤等,使之与石色相协调。
现代掇山,广泛使用1:1需要水泥砂浆,勾缝用“柳叶抹”,有勾明缝和暗缝两种做法。一般是水平向缝都勾明缝。在需要时将竖缝勾成暗缝,即在结构上结成一体,而外观上若有自然山石缝隙。勾明缝务必不要过宽,最好不要超过2厘米,如缝过宽,可用随形之石块填后再勾浆。
四、掇 山
用自然山石掇叠成假山的工艺过程。包括选石、采运、相石、立基、拉底、堆叠中层、结顶等工序。
施工程序:
基本程序如下:
1,选石。自古以来选石多着重奇峰孤赏,追求“透、漏、瘦、皱、丑”。明末造园家计成提出了“是石堪堆,遍山可采”和“近无图远”的主张。这种就地取材、创造地方特色的思想,突破了选石的局限性,为掇山取材开拓了新路。选石还可选择方正端庄、圆润浑厚、峭立挺拔、纹理奇特、形象仿生等天然石种以及利用废旧园林的古石、名石,既可减少山石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又可避免各地掇山千篇一律的弊病。掇山常用的石品有:湖石类。体态玲珑通透,表面多弹子窝洞,形状婀娜多姿,多数为石灰岩、砂积岩类。如江苏太湖石、安徽巢湖石、广东英石、山东仲官石、北京房山石等。黄石类。体态方正刚劲,解理棱角明显,无孔洞,呈黄、褐、紫等色。如江浙的黄石、华南的黄腊石、西南的紫砂石、北方的大青石。卵石类或圆石类。体态圆浑,质地坚硬,表面风化呈环状剥落状,又称海岸或河谷石。多数为花岗岩和砂砾岩。剑石类。指利用山石单向解理而形成的直立型峰石类,如江苏武进斧劈石、广西槟榔石、浙江白果石、北京青云片石等,出自岩洞的钟乳石则各地均有。吸水石类或上水石类。体态不规划,表里粗糙多孔,质地疏松,有吸水性能,多土黄色,深浅不一,各地均产。四川砂片石也属于这一类。其他石类。有象皮青、木化石、松皮石、宣石等。
2,采运。中国古代采石多用潜水凿取、土中掘取、浮面挑选和寻取古石等方法。现在多用掘取、浮面挑选、移旧和松爆等方法采石。运石多用浮舟扒杆、绞车索道、人力地龙、雪橇冰道等方法。为保护奇石外形,常用泥团、扎草、夹杠、冰球等方法。无论人抬、机吊、车船运输,都不可集装倾卸,应单件装卸,单层平摆,以免损伤。
3,相石,又称读石,品石。施工前需先对现场石料反复观察,区别不同质色、形纹和体量,按掇山部位和造型要求分类排队,对关键部位和结构用石作出标记,以免滥用。经过反复观察和考虑,构思成熟,胸有成竹,才能做到通盘运筹,因材使用。
4,立基。就是奠立基础。基础深度取决于山石高度和土基状况,一般基础表面高程应在土表或常水位线以下0.3-0.5米。基础常见的形式:桩基,用于湖泥砂地;石基,多用于较好的土基;灰土基,用于干燥地区;钢筋混凝土基,多用于流动水域或不均匀土基。
5,拉底。又称起脚。有使假山的底层稳固和控制其平面轮廓的作用。一般在周边及主峰下安底石,中心填土以节约材料。
6,堆叠中层。中层是指底层以上,顶层以下的大部分山体。这一部分是掇山工程的主体,掇山的造型手法与工程措施的巧妙结合主要表现在这一部分。古代匠师把掇山归纳为三十字诀:“安连接斗挎(跨),拼悬卡剑垂,挑飘飞戗挂,钉担钩榫扎,填补缝垫杀,搭靠转换压”。意思是:“安”指安放和布局,既要玲珑巧安,又要安稳求实。安石要照顾向背,有利于下一层石头的安放。山石组合左右为“连”,上下为“接”,要求顺势咬口,纹理相通。“斗”指发券成拱,创造腾空通透之势。“挎”指顶石旁侧斜出,悬垂挂石。“跨”指左右横跨,跨石犹如腰中“佩剑”向下倾斜,而非垂直下悬。“拼”指聚零为整,欲拼石得体,必须熟知风化、解理、断裂、溶蚀、岩类、质色等不同特点,只有相应合皴,才可拼石对路,纹理自然。“挑”又称飞石,用石层层前挑后压,创造飞岩飘云之势。挑石前端上置石称“飘”,也用在门头、洞顶、桥台等处。“卡”有两义,一指用小石卡住大石之间隙以求稳固;一指特选大块落石卡在峡壁石缝之中,呈千均一发、垂石欲堕之势,兼有加固与造型之功。“垂”主要指垂峰叠石,有侧垂、悬垂等做法。“钉”指用扒钉、铁锔连接加固拼石的做法。“扎”是叠石辅助措施,即用铅丝、钢筋或棕绳将同层多块拼石先用穿扎法或捆扎法固定,然后立即填心灌浆并随即在上面连续堆叠两三层。待养护凝固后再解索整形做缝。“垫”、“杀”为假山底部稳定措施;山石底部缺口较大,需用块石支撑平衡者为垫;而用小块楔形硬质薄片石打入石下小隙为杀;古代也有用铁片铁钉打杀的。“搭”、“靠(接)”、“转”、“换”多见于黄石、青石施工,即按解理面发育规律进行搭接拼靠,转换掇山垒石方向,朝外延伸堆叠。“缝”指勾缝,做缝常见的有明暗两种:做明缝要随石面特征、色彩和脉络走向而定;勾缝还要用小石补贴,石粉伪装;做暗缝是在拼石背面胶结而留出拼石接口的自然裂隙。“压”在掇山中十分讲究,有收头压顶,前悬后压,洞顶凑压等多种压法;中层还需千方百计留出狭缝穴洞,至少深 0.5米以上,以便填土供植花种树。
7,结顶,又称收头。顶层是掇山效果的重点部位,收头峰势因地而异,故有北雄、中秀、南奇、西险之称。就单体形象而言又有仿山、仿云、仿生、仿器设之别。掇山顶层有峰、峦、泉、洞等20多种。其中“峰”就有多种形式。峰石需选最完美丰满石料,或单或双,或群或拼。立峰必须以自身重心平衡为主,支撑胶结为辅。石体要顺应山势,但立点必须求实避虚,峰石要主、次、宾、配,彼此有别,前后错落有致。忌笔架香烛,刀山剑树之势。“洞”按结构可分为梁柱式、券拱式、叠涩式。掇洞古称理洞。理洞要起脚如立柱,巧掇仿门户,明暗留风孔,梁、卷成洞顶,撑石稳洞壁,垂石仿钟乳,涉溪做汀步。洞口有隐有现,洞体弥合隙缝,以防渗水松动。清代掇山名师戈裕良用勾带联络法将山石环斗成洞,顶壁一气,可历数百年之久。顶层叠石尽管造型万千,但决不可顽石满盖而成童山秃岭,应土石兼并,配以花木。除上述仿山掇山外,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现存的仿云掇山常利用花岗条石做骨架。用黄石叠法延伸山体,而构成通透框架。再用小块山石附着于条石之上,构成风回云转之势。此法虽空透多变,但终感人为造作,不可多用。 返回
施工要点
应自后向前、由主及次、自下而上分层作业。每层高度约在0.3-0.8米之间,各工作面叠石务必在胶结料未凝之前或凝结之后继续施工。万不得在凝固期间强行施工,一旦松动则胶结料失效,影响全局。一般管线水路孔洞应预埋、预留,切忌事后穿凿,松动石体。对于结构承重受力用石必须小心挑选,保证有足够强度。山石就位前应按叠石要求原地立好,然后栓绳打扣。无论人抬机吊都应有专人指挥,统一指令术语。就位应争取一次成功,避免反复。掇山始终应注意安全,用石必查虚实。栓绳打扣要牢固,工人应穿戴防护鞋帽,掇山要有躲避余地。雨季或冰期要排水防滑。人工抬石应搭配力量,统一口令和步调,确保行进安全。掇山完毕应重新复检设计(模型),检查各道工序,进行必要的调整补漏,冲洗石面,清理场地。有水景的地方应开阀试水,统查水路、池塘等是否漏水。有种植条件的地方应填土施底肥,种树、植草一气呵成。 返回
塑山
用雕塑艺术的手法仿造自然山石的园林工程。这种工艺是在继承发扬岭南庭园的山石景术和灰塑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用真石掇山、置石同样的功能,广州动物园狮山即由人工塑造而成的。
塑造的山与自然山石相比,有干枯、缺少生气的缺点,设计时要多考虑绿化与泉水的配合,以补其不足。这种山是用人工材料塑成的,毕竟难以表现石的本身质地之美,所以只宜远观不宜近赏。
特点
塑山工艺的特点是:1,可以塑造较理想的艺术形象——雄伟、磅礴富有力感的山石景,特别是能塑造难以采运和堆叠的巨型奇石。这种艺术造型较能与现代建筑相协调。此外还可通过仿造,表现黄腊石、英石、太湖石等不同石材所具有的风格。2,可以在非产石地区布置山石景,可利用价格较低的材料,如砖、砂、水泥等。3,施工灵活方便,不受地形、地物限制,在重量很大的巨型山石不宜进入的地方,如室内花园、屋顶花园等,仍可塑造出壳体结构的、自重较轻的巨型山石。4,可以预留位置栽培植物,进行绿化。 返回
设计
塑造的山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山的整体布局以及同环境的关系。根据自然山石的岩脉规律和构图艺术手法,统一安排峰、岭、洞、潭、瀑、涧、麓、谷、曲水、盘道等,做出模型。模型放大的方法有翻制法和现场塑造法两种,后者造价低,较为常用。
施工
现场塑造的一般施工步骤为:
1,建造骨架结构。骨架结构有砖结构、钢架结构,以及两者的混合结构等。砖结构简便节省,对于山形变化较大的部位,要用钢架悬挑。山体的飞瀑、流泉和预留的绿化洞穴位置,要对骨架结构作好防水处理。
2,泥底塑型。用水泥、黄泥、河沙配成可塑性较强的砂浆在已砌好的骨架上塑型,反复加工,使造型、纹理、塑体和表面刻划基本上接近模型。
3,塑面。在塑体表面细致地刻划石的质感、色泽、纹理和表层特征。质感和色泽根据设计要求,用石粉、色粉按适当比例配白水泥或普通水粉调成砂浆,按粗糙、平滑、拉毛等塑面手法处理。纹理的塑造,一般来说,直纹为主、横纹为辅的山石,较能表现峻峭、挺拔的姿势;横纹为主、直纹为辅的山石,较能表现潇洒、豪放的意象;综合纹样的山石则较能表现深厚、壮丽的风貌。为了增强山石景的自然真实感,除了纹理的刻划外,还要作好山石的自然特征,如缝、孔、洞、烂、裂、断层、位移等的细部处理。一般来说,纹理刻划宜用“意笔”手法,概括简炼;自然特征的处理宜用“工笔”手法,精雕细琢。
4,设色。在塑面水分未干透时进行,基本色调用颜料粉和水泥加水拌匀,逐层洒染。在石缝孔洞或阴角部位略洒稍深的色调,待塑面九成干时,在凹陷处洒上少许绿、黑或白色等大小、疏密不同的斑点,以增强立体感和自然感。
置 石
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置石还可结合它的挡土、护坡和作为种植床或器设等实用功能,用以点缀风景园林空间。置石能够用简单的形式,体现较深的意境,达到“寸石生情”的艺术效果。
《禹贡》记载泰山山谷应上贡品中就有“怪石”。《南史》载:“溉第居近淮水。斋前山池有奇礓石,长一丈六尺。”这是置石见于史书之始。《旧唐书》载:“乐天罢杭州刺史,得天竺石一”,“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五”。唐朝癖石之风甚盛。宋代江南私家园林也纷纷置石。明代林有麟编绘的《素园石谱》中有宣和六十五石图。明、清时期,置石于园则更为广泛,有“无园不石”之说。现存江南名石有苏州清代织造府(在今苏州第十中学)的瑞云峰、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和杭州花圃中的皱云峰;而最老的置石则为无锡惠山的“听松”石床,镌刻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篆“听松”二字。
置石在园林中有多种运用方法:
1,特置。又称孤置,江南又称“立峰”,多以整块体量巨大、造型奇特和质地、色彩特殊的石材作成。常用作园林入口的障景和对景,漏窗或地穴的对景。这种石也可置于廊间、亭下、水边,作为局部空间的构景中心。如北京颐和园的“青芝岫”,故宫御花园内的钟乳石、珊瑚石、木化石等。特置也可以小拼大,不一定都是整块的立峰。
2,对置。在建筑物前两旁对称地布置两块山石,以陪衬环境,丰富景色。如北京可园中对置的房山石。
3,散置。又称散点,即“攒三聚五”的作法。常用于布置内庭或散点于山坡上作为护坡。散置按体量不同,可分为大散点和小散点,北京北海琼华岛前山西侧用房山石作大散点处理,既减缓了对地面的冲刷,又使土山增添奇特嶙峋之势。小散点,如北京中山公园“松柏交翠”亭附近的作法,显得深埋浅露,有断有续,散中有聚,脉络显隐。
4,山石器设。为了增添园林的自然风光,常以石材作石屏风、石栏、石桌、石几、石凳、石床等。北海琼华岛“延南薰”亭内的石几、石凳和附近山洞中的石床都使园林景色更有艺术魅力。
5,山石花台。布置石台是为了相对地降低地下水位,安排合宜的观赏高度,布置庭园空间和使花木、山石显出相得益彰的诗情画意。园林中常以山石作成花台,种植牡丹、芍药、红枫、竹、南天竺等观赏植物。花台要有合理的布局,适当吸取篆刻艺术中“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手法,采取占边、把角、让心、交错等布局手法,使之有收放、明晦、远近和起伏等对比变化。对于花台个体,则要求平面上曲折有致,兼有大弯小弯,而且曲率和间隔都有变化。如果利用自然延伸的岩脉,立面上要求有高下、层次和虚实的变化。有高擎于台上的峰石,也有低隆于地面的露岩。苏州留园“涵碧山房”南面的牡丹台就是这样布置的。 6,同园林建筑相结合的置石。如抱角、镶隅是为了减少墙角线条平板呆滞的感觉而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置石于外墙角称抱角;置石于内墙角称镶隅。建筑入口的台阶常用自然山石作成“如意踏跺”,明文震亨著《长物志》中称为“涩浪”;两旁再衬以山石蹲配,主石称“蹲”,客石称“配”。
7,塑石。在不产石材地区,近代有用灰浆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作的塑石。此法可不受天然石材形状的限制,随意造型,但保存年限较短,色质等也不及天然石材。
随机阅读
- [园林设计教程] 园路铺装工程
- [园林设计教程] 园林绿化种植的施工放线
- [园林设计教程] 绿化工程造价计算知识浅析
- [园林设计教程] 树木列植施工四步曲
- [园林设计教程] 浅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细节
- [园林设计教程] 园林硬景地面的施工工艺
- [园林设计教程] 假山山脚施工
- [园林设计教程] 拼花制作标准与制作流程
- [园林设计教程] 绿化工程中的施工放样
- [园林设计教程] 假山的设计与营建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园林设计教程] 园路铺装工程
- [园林设计教程] 园林绿化种植的施工放线
- [园林设计教程] 园林硬景地面的施工工艺
- [园林设计教程] 拼花制作标准与制作流程
- [园林设计教程] 绿化工程中的施工放样
- [园林设计教程] 浅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细节
- [园林设计教程] 假山的设计与营建
- [园林设计教程] 树木列植施工四步曲
- [园林设计教程] 怎样施工放样(喷灌篇)
- [园林设计教程] 假山山脚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