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高考作文,取向正确,立意不偏,但深刻性和思辨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不能把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区分出来,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概念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套用所有的材料,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高考作文大多不限文体,但认为记叙即肤浅、议论是深刻的人,比比皆是,以至于选择写议论文就是不二路径了。殊不知,形象思维也能达到深刻性,而利用抽象思维却呈现出空洞浅薄的文章不在少数
最近看了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部分优秀作文,产生了一些感触,不知能否对即将参加2011年高考的学生提供一点启发。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方式虽然延续了前一年的材料作文,但材料类型有了变化,就是将主题相似的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两则材料组合为一体。正是材料的同中有异,异中趋同,据此的作文立意,或取同,或取异,或参差对比,或互为观照,考生在尊重材料所提供的核心思想的同时,也有了多种取向的可能,并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了材料作文对写作思路的制约性。
从材料的相似性入手,首先,其蕴含的道理,是要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放远眼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有考生引用毛泽东的诗句《风物长宜放眼量》来命题立意,可说是较能领会材料的整体精髓的。如果再深入一步思考,从抓大放小中抽象出一个度的原则,那么,确如有些论者所说的,可以把作文主旨确立为“对大自然的开发和索取,必须有一个‘度’,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能否把握这个‘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层成熟的标志。”
从材料的相异性出发,同样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西方人讲究的是量化的规则,是可以甚至是必须用尺子来把对象的大小界定加以精确化,从而便于依靠法律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但是东方人,则是用笼统的、相对的词语来描述网眼之大小,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灵活掌握,更多的是借助于人自身的感悟和自觉的道德来行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原话的完整意思,是劝诫君王要遵循自然规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本身就是倾向于论道的,与材料中描述丹麦人之倾向于操作,也是有区别的。说这里有相异,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特性的差异,不一定非要比较出高低来。不过也有考生据此加以发挥,提出了《咱差鱼,更差尺》的呼吁,这是在比较中,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同样值得肯定。
从考生作文的总体情况看,取相似性入笔,把主题聚焦在中西方的共同智慧上,主张摒弃浮躁心态,把经济的、文化的长远发展作为其基本立意,仍占了多数。因为两则材料的趋同性主题,两点相交的审题指向,已经让考生感到提供的材料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同样是反对急功近利,因个人胸襟、视野的不同,所营造的文章境界也自有差异。比如,有考生举古人拒收贿赂为例,说明他的廉洁是“让自己长远地为仕”,虽然这样说并没有错,也符合材料的大意,但这样的例证,似乎有滑落到“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庸人哲学的嫌疑,幸好这样的例证只是一笔带过,不占文章的主导,但其可能隐含的一种庸人习气,总不是我们所应倡导的价值取向。相反,那种把长远落实到群体、着眼于后代的文章立意,才会让人读来为之动容,心头不禁一震,如同《请为后代去“量”》这样的标题昭示给我们的。因为,同样是把小鱼放回去的举动,毕竟有着为个人还是为群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的动机差异。
功利的价值观,不论这功利是切近还是长远,都是在人与鱼的相对关系中凸显的。但是当人与鱼的显而易见的功利关系被暂时抹去,当考生把小鱼作为人、作为学术甚至作为梦想的隐喻而期待充分发展时,原本相对于鱼的人,就成了社会的代名词。呼唤学术大师的《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是这样,写白先勇执着于昆曲艺术的《有一份美丽需要等待》是这样,写十年磨一剑的《卡梅隆的智慧》也是这样。当然,更多的是如《给成长一把宽松的尺》这样的源自考生切身感受的文章。
近年来,高考作文相当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2008年命题作文《他们》中隐含的“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张力,以及2009年有关板桥体的材料作文中,对传承与创新、局部与整体以及正与奇的辩证式理解,无不渗透着一种思辨的力量。同样,从人们对待自然界鱼鳖抓大放小的一种看似简单的操作行为中,也蕴含着“眼前小利”与“长远利益”、“人类发展”与“生态平衡”等辩证关系。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等问题,也是材料本身的应有之义。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许多考生的思维方式尚不能摆脱机械的桎梏,尚不能展开一种辩证思维,来充分挖掘材料的深度。之所以机械,是因为他们往往被动接受材料表面提供的思想与观点,而不能主动用人的智慧之光,来照亮材料中隐晦的、乃至矛盾的地方。他们是用抛弃矛盾而不是扬弃矛盾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观点。这样,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是取向正确,立意不偏,但文章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相反,也有一些考生能独辟蹊径,借助于一种思辨的力量,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来,例如《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一篇,对丹麦人的看似很环保的行为,用进化论的理论原则来予以颠覆,认为这会导致物种退化。因为抓大放小很可能是保护了发育不良的幼小鱼类,其结果使大鱼越来越稀少,甚至导致物种灭绝。虽然这样的理论是否普遍适用于自然界,尚是疑问,但是,学生能质疑材料观点的合理性,其表现出的思辨的理论勇气,值得嘉许。但是,正是不可或缺的思辨性,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种质疑,是否在不自觉中,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种遥相呼应,其结果,只是肯定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
思维是机械还是辩证既体现在学生的文章立意上,也体现在对文体的认识和选择上。高考作文大多对文体不作限定,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构思时,能从文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在机械的思维和不甚恰当的观念引导下,认为记叙即肤浅、议论是深刻的人,比比皆是,以至于学生如要追求思辨性、深刻性,选择写议论文就是不二路径了。其实,认为只有议论才能为深刻或者思辨提供可能,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殊不知,形象思维也能达到深刻性,而利用抽象思维却呈现出空洞浅薄的文章,不在少数。不然的话,也不会如托尔斯泰那样,从《一个地主的早晨》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其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深度,其借助于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深刻性博得了“心灵辩证法”的美誉。同样,对于鲁迅,谁又能说,其小说的思想性不如议论文深刻呢?其实,形象感与思想性较好的统一,在这次部分考生的文章题目中也能略窥一二,如《风物长宜放眼量》,如《莫放修芦碍月生》。可惜的是,囿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使得高考作文解除文体的限制,并没有能让考生放开手脚来自由发挥,从议论文角度处理这一材料的,依然占了绝大多数。相比之下,那些能在文章中融入较多记叙元素而又处理得当的个别篇章,反倒是脱颖而出,获得了好评,比如,一篇题为《当下?长远?》的作文,截取了生活中四个画面,在前后对照中凸显主题,显得别具一格。
思维方式从机械走向辩证,不但体现在能正确理解主旨深刻与文体运用的复杂关系上,也体现在遣词造句上,体现在对词语、对概念内涵的深刻辨析中。比如《蓄机待发》一篇,引用巴菲特的话,来辨析“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既获得了文章一定的思辨容量,也展露了借助材料来思考现实的思想触角。但最为精彩的还是《留一隅呼吸》,起笔就有引人注目的力量:“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童话,丹麦人居然会用尺去丈量鱼的大小;听起来像是一个谎话,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会换来更多的鱼,听起来倒是一个笑话,留一隅呼吸。”其抛出“童话”、“谎话”和“笑话”这一个个词语时,词语差异之间的张力,言语表面的感觉(所谓“听起来”)与实质之间的不对称,这张力和不对称背后,流动的是一种睿智的目光和敏锐的思考力。
上举的种种范文,对于学生如何写好材料作文,特别是如何展开一种辩证思维,提供了值得学习和揣摩的方法。与此同时,另有一些有着较多欠缺所暴露出的普遍性问题也值得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警惕。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无论命题者提供的还是考生自己增补的,都无法把握具体材料本身的特点,不能把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区分出来,在作文中,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概念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套用所有的材料,结果使观点与论证,产生了严重的脱节。对于在读的中学生来说,如何在看到别人作文的缺陷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训练中加以弥补,这同样重要。
随机阅读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要准确审题 写出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立意的忧虑与出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赢得阅卷老师共鸣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技巧篇
- [写作指导] 五大技巧让考场作文赢在起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揭秘篇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切题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写出美文注意事项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中举例要谨慎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母版思路点拨14例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写作指导] 拿下考场高分作文只需三步
- [写作指导] 紧扣高考作文主题的5大“
- [写作指导]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把握命题
- [写作指导] 写作技巧:高分作文的另类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如何避免跑题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得高分写作技巧必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写出美文注意四点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临场“抱佛脚”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必须要一点“深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揭秘篇
- [写作指导] 积累生活分清良莠方能写出
- [写作指导] 作文审题立意需注意的两个
- [写作指导] 四大窍门让高考考场作文更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写出美文注意事项
- [写作指导] 写作方法:“平淡”素材也
- [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档次提升方法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