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关于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_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职业教育 > >

关于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未知 | 作者: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 本文已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经济的变革,使农业中专教育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和历史性的机遇。针对目前农业中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寻求对策,是亟待我们完成的课题。

  一、农业中专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1?知识经济的到来及农业科技革命兴起的挑战。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个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就要到来。知识经济的实质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处在最重要的地位。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迎接新时代,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的峰值,按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的安全底限计算,粮食总产必须达到6?4亿吨。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情况下,要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根本希望在科教。所以,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推进我国农业科技革命,实现科学技术的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为实现下世纪上半叶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无论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还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其重要的支撑条件就是人的素质。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被看成是最重要的载体,而开发人力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在知识经济中,劳动者最根本的是要具备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工作与生存能力,掌握不断摄取自己所需的新知识和利用相关知识的方法。

  2?农村发展及农村改革的挑战。中央确定了农村改革与发展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本世纪要保证粮、棉、油等农产品稳步增长,粮食生产达5亿吨,保证农业平均年增长4%,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农民生活达到小康,在农村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第二步,到2010年农业现代化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商品化、专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显著提高,农村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步,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农村改革走过了20年光辉历程,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与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我国农村又在酝酿新一轮改革浪潮——传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乡镇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小城镇快速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区域性、全国性的经济一体化已经初步形成;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也趋于正常化、规范化。但是也应注意到我国农业突出的问题是“四低”:一是农业资源人均占有率和利用率低;二是劳动生产率低;三是抗灾能力低;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文化科学素质偏低。因此,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农村宏伟发展目标与任务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人才的缺乏比资金、物质资源的匮乏更具有挑战性。现在是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农的关键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变革必然对农业中专教育的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3?市场经济的挑战。保持供求平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当前,企业劳动重组、替换,减员增效,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接受市场供求等规律的调节。最先接受市场调节的是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而后必然涉及到中专相应的专业、课程结构、教育内容等。如果农业中专在没有或很少改善办学基础的前提下,扩大规模,就势必要降低教学质量,并形成追求规模与教学质量“滑坡”的恶性循环。

  市场竞争激发了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同样也激发了教育的竞争。农业中专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职业中学教育之间的一个主体层次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由于历史原因,农业中专尚未同地方政府、教委领导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融会贯通。近几年,相当部分农村职业中学的办学规模、形式、发展势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教兴农、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深度远远超出农业中专学校。面临市场经济及农村职业高中强有力的竞争,农业中专如何在前几年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在主动扩大为区域经济服务功能方面寻找自己发展的新动力是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

  二、农业中专教育应当正视的几个不相适应

  1?总体办学模式封闭,服务功能单一,为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相当薄弱,或虽有参与,但主动服务远远不够。中专学校的领导班子、师资素质与结构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是经济活动按区域,而不是按行业组织,作为行业管辖的农业中专在此方面有着先天不足。近年来,就总体而言,农业中专学校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关门办学、封闭教育的状况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重心未下移,校内和校外服务的功能不成比例,为区域经济、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相当薄弱。

  2?教学改革滞后,同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尽管在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各地各校发展极不平稳,缺乏应有的职教特色,导致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力度不够。随着知识经济到来,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原有课程内容陈旧,部分专业科技含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

  3?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和农村各类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和中等专门人才,而且生物技术、畜牧高新技术、设施农业、农业检测等岗位还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较强实践技能与技艺的高职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很不健全,初职、中职发展较快,高职几乎空白。据专家预测,农业科技人员中,本专中之比以1∶2∶3的金字塔结构较为适宜,而我国目前人才结构与之相比差距甚大。据调查,湖南省该比例为4?2∶1∶15?1,黑龙江省三者之比为1∶0∶12。农业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的发展。

  4?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与农业中专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农业中专教育的总规模及年招生能力与当前农村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基本能适应,但教育经费严重匮缺,基础条件较差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还存在教育资源条块分割、布局分散、效益不高的现象。

三、新时期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

  新时期农业中专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解放思想,调整思路,改革创新,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主动竞争,重心下移,努力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新机制。主要对策是:

  1?重心下移,全面服务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以服务取胜。农业中专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全面服务意识,面向区域经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拓展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农业中专学校的社会功能在育人的基础上扩展到育人、科技开发、服务。具体可在两方面着手:一是抓间接服务,根据农村经济对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积极举办为农村培养中级技艺与管理的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同时,积极主动投入“绿色证书工程”、“农科教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计划”等各类旨在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加大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的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师生向农民宣传并指导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等,开展农业技术讨论、农业技术服务。同时因地、因校制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尽快形成集专业、产业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化实体,并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当地区域经济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要适时组建农业中专教育集团,使存量有限的教育、科技、产业资源通过联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为广大农民展示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样板,使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从低层次适应型向高层次带动型发展。

  2?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办出特色,以质量取胜。质量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头等大事,以质量取胜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21世纪,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质量将取代数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所以,今后农业中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把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放在改革创新、办出特色上来。

  ——培养目标有特色。这几年,我们提出“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以下简称“三型”人才 的目标,主要是鉴于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计划经济的单一主体,即全民所有制的国家干部演变为不同利益主体所服务这一实际,所以,我们提出“三型”人才的提法。“三型”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农业中专教育即区别于基础教育,又不同于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培养“三型”人才将是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全面培养,帮助他们走向创业之路。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型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小家庭农场主?包括小工厂主、小企业经理等 。

  ——专业设置有特色。要适应或超前适应区域经济的需要,及时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使之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流向一致,从总体上保证培养人才的适销对路。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于专业上要有特色。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大胆改造传统农科专业,使老专业办出特色。专业办产业是很好的创造,它寻求到了专业与产业很好的结合点,寻求到了教书育人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所以,每年学校在整体规划过程中要统筹规划专业建设,要集中人、财、物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办出特色,创出牌子,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名牌效应。一个省、地区的专业布局,应有统筹规划,以避免专业设置的重复与盲目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示范性骨干专业的规划与建设,提高主干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与整体效益。

  ——培养模式有特色。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994年烟台会议后我们将此作为一个重要命题,强调应职性教学方案,其要点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责为目标,以能力为基础,以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将职业道德、知识、技能相结合,培养应职性的新人才。该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创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与人合作、共处、交流的能力等,建立有助于学生从学校过渡到劳动力市场的体系,为学生谋职、生存、创业及其后的继续发展做好准备。目前,就总体而言,传统型、改良型仍是我们的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的教育体制包括传统的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等等,改革力度不大,缺乏时代感,缺乏超前意识,学生的学习目标无非是应付考试而已,并非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客观地讲,农业中专教育试办之初,特色是比较突出的。多少年来,我们搞教学计划,搞教学内涵改革没有把重点放在产品设计这个基础上,而是放在工艺流程、管理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这次反其道而行之,就应该抓住这个“牛鼻子”。把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同认真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进一步突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向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转轨。

  其次,要抓紧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符合时代要求,总体上的要求是掌握职业能力,突出专业理论的综合性,淡化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强化实践教学的相对系统性。建立适用的课程结构和体系是农业中专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教材滞后问题令人吃惊,新的科技成果等难以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信息陈旧。所以学生到岗位上难免有些新技术、新成果闻所未闻,更无法应用。因此,教材改革刻不容缓。否则,学校的特色就无法体现。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配的教材系列是我们农业中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了课程与教材的“五性”,即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与先进性。目前,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各学校的积极性,把这项基础性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再次,建立相对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需求,据此修订教学计划与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在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训练、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科技咨询、科技扶贫、毕业实习等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勇于进取与创新,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文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与创新能力,成为有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人才。我们要求培养出的学生既要思想道德好,还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这就首先要有一支业务精、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这是教学资源中最活泼的因素。因此,要采取科技扶贫、挂职锻炼、进修学习、学术交流及引进人才等有效措施,大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专教师具有集理论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于一体的高素质师资,真正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开拓者,“三个面向”的实践者,跨世纪人才的塑造者。

  3?突破单一的封闭办学体制、格局,以活力取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将发生重大变化,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要求农业中专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灵活、高效、开放的中专管理体制。一是必须进一步突破单一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转换机制,尽快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己办学、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办学新机制,为农业中专教育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办学合力,增强学校的适应与创新能力;二是加大农口内部农业中专学校的联合、合并,切实解决“条块分割”、“小而全”等问题,通过联合产生强化效应,使“小而全”变成“大而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三是加大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增强学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尤其是后勤工作必须向产业化、实体化、企业化发展,这是学校后勤改革的必然趋势。四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结构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4?整体推进,多方筹资,以综合实力取胜。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这同样适用于农业中专教育。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在中专系统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结构和调节功能来促进学校整体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促使学校综合实力大大加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培养人才的主体已经起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投资体制多元化。为此,我们必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强化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改变传统的作法,变消费型学校为增殖型学校。把教书育人、产教结合、科技开发与商品生产、经营、开源聚财有效结合起来。除努力争取国家、地方的财政支持外,要积极争取外资、侨资、企业捐赠,发挥规模效益,要通过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创办科技型校办产业等多元筹资的方法,加大对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真正把校内外基地设施建成当地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出成果、出效益的现代化示范园区;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要根据中专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教学基地;要树立专业产业化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重点,因地、因校制宜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尽快形成集专业、产业于一体的科技产业,使之真正成为当地区域经济的龙头专业。农业中专也可采取不同形式进入农业产业,或同产业合作,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职工培训,建立校企经济合同体,引导企业集团扩大对教育的投入。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满意度研究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满意度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发展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自编《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