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试论新课程下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探析_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教育理论 > >

试论新课程下科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探析

来源::未知 | 作者: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 科学教学 有效性
  论文摘 要: 在科学教学中给学生减负,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好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付出爱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习方式,可采用讲故事、借模型、做中学、网络辅助等方法。  
   
  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我认为要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避免题海战术,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导致恶性循环。作为一名不算年轻也不算老的教师,我觉得我们应立足于老教师的踏实作风,但也要学习年轻教师的创新风格,不断改革自己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果。我在科学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尤其是爱戴所教学科的老师,就必会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学习,而不是处于被动地位去学习。李镇西在《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中讲,今天不少老师说到“素质教育”,往往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的改革。但是他认为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 
  只有真心地为每个同学的健康成长出发,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工厂的产品,分数的产品时,你才会关心他们的痛苦、烦恼,也才会尽心尽力地准备每一堂课。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不能采用多占课、题海战术的形式,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在教学中把学生当做朋友,跟他们谈心,谈人生,当圣诞节时送给他们小礼物,气温有变化时及时通知学生添衣。只有喜欢老师,学生才可能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很多方法引起学生兴趣。如在讲《感受器》这节课时,我在上课开始时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让他闭上眼,让他用手触摸巧克力,如果猜对,就把巧克力送给他作为奖励。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有在讲声音传播时,我做了一个土电话,线很长,两个纸杯一个在教室这头,另一个在教室另一头,用适当轻的声音对着纸杯讲,对方听到他的声音,而在旁边的同学却听不到。还有捉蜗牛、做彩虹形成的实验等,学生觉得所学的科学真有趣,并不枯燥乏味。 
  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觉得有价值时,就会更有兴趣学习。事实上,教师和教材都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是很好的教科书。在其中学生会感受到无穷的奥秘,会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用“无字之书”去读懂“有字之书”。我们在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时候,还要联系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关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面向现代科技发展。如在讲到反射及折射时,适当补充全反射内容,现代光纤通信就利用了全反射原理。我所教班级的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因为能学到很多知识。 
  二、讲述生动故事,突破难点 
  在讲《光的反射——物质的颜色》这节课时,我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在安排万物的颜色时,问红花需要什么颜色,红花想:“我最喜欢红色,可人家可能也喜欢红色吧,我把红色给人家吧。”当它把红色反射给人家时就变成了红色。其他动植物也像花儿一样想着别人,结果都变成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乌鸦想:“我什么颜色都喜欢,”于是它吸收了所有颜色,结果变成了…… 
  我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死狗洞”故事,在讲光色散时讲诺亚方舟的故事,在讲细菌和病毒时讲弗雷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等等。学生不仅提高了兴趣,而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我相信这部分知识一定会成为学生的永久记忆。 
  三、借模型建立抽象概念 
  初中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讲到一些抽象概念时,学生就睁大双眼,一脸木然,无法理解,因为学生往往习惯于所看到的事物,所以为了建立概念,需要借助适当的模型。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是对实际对象的模仿和抽象。在科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采用人工制造的实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模型方法能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表示出来,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如在学习《分子》这节内容时,学生对分子存在是确信的,可在学习分子式书写时,学生们对符号觉得太陌生,无法理解,我就将我儿子玩的插珠玩具拿到课堂上来,把“原子”放大成球,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中间插有一根小棒连接球,可以搭成不同图案,代表不同的分子。在根据分子式进行计算时也特别有用。拿出球拼成二氧化碳分子模型,求C:O相对质量比。问:“老师手中这个球是否有质量?”只有当学生眼看到代表实际碳原子的模型球时,脑子里才会有这个分子印象,才会理解抽象符号的计算问题。 
  在讲日食形成时,我使用投影片上太阳图像代表太阳,举起自己的拳头代表月亮,自己代表地球上的人。把拳头慢慢地从右往左移,就非常直观地讲解了复杂的日食形成过程这个知识点。 
  可见,把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用模型科学方法能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很多时候在台上唱独角戏,老师累,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效率低下。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如果老师能真正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老师转变角色,从施教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前三分钟预复习的习惯,如此学生在上课前就会对即将要上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这一活动贵在坚持,我所带班级已坚持一个多学期了,效果比较好。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提问:一物体在运动,如果失去了外力,则它会运动吗?教室里出现了两派,动派与不动派。在你争我论时,我提出:一辆马车如果不去拉它不是不会动吗?自行车不去踏了不是不会动吗?对呀。有些动派学生开始动摇。我设计这个疑问唤起学生思考,“抛”出争议,在思维交战质疑中建立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而不是“喂”给他们比较抽象的结论说:你们给我记住。 
  五、“做中学”促进知识吸收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提出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虚假的教育。他还大声疾呼要解放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孩子们从“做中学”感悟了科学概念及规律,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摩擦力》时,我并没有用教材提供的筷子提米实验,而是在几分钟预习后,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科学书和作业本,两本书一页一页地对插,很多同学把书提了起来,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书本为啥不掉下去呢?摩擦力。当讲到走路时的摩擦力时,我就让学生从位置上站起来,走路慢动作,体会摩擦力提供动力。 
  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在讲台上移动蜡烛,看到成的像,马上提出成像规律,可是学生们在课后都说不懂。怎么办呢?第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第二,用竞赛方法让学生们练习记忆u/v/f所代表的意思。因为学生们学习的困难点是记不住符号代表的中文意思。在讲近视眼成因时,我突发奇想,用一个凸透镜代替眼睛,另一个凹透镜代替眼镜,先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再把光屏往后移直到看不见像为止,代表近视,再给“眼睛”戴上眼镜,在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成功关键是凸透镜的焦距要小,用普通的十厘米焦距是不行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测量长度和体积,测温度,练习使用显微镜等都可以改成边上课边实验。 
  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概念和规律,并锻炼动手能力,学会合作、探究的科学方法。如此不仅学生喜欢科学课,而且科学成绩名列前茅,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六、合理用网络辅助 
  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在平时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老师减负。涉及计算题课时,把题目做成PPT就可以省时省力。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传递更快和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可以在网上下载“神舟”飞船上天、对接的视频,各种热点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电动机转动的原理可以利用课件让它放慢速度,使学生更易观察。分子运动、日食、月食形成等微观和宏观世界的知识都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在教《月相》这节课时我先播放《水调歌头》,在音乐陶醉声中,同学们进入了学习气氛中。总之,使用多媒体,学生开阔了视野,加深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相信,只要认真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要用爱心洒下种子,用热情浇灌,用真情获取学生的爱戴,用智慧帮助他们学习更轻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