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批评的最佳境界——“心”的交融_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教育理论 > >

批评的最佳境界——“心”的交融

来源::未知 | 作者: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作者认为批评的本质是心灵的沟通和融合,和谐班级的建立是师生“心”的交融的必然结果。为实现这个目标,文章分别从“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心病心药”、“心存尊重”四个方面,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了阐述,从而给批评一个崭新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批评 心灵 融合 和谐 
    在学校里做班主任工作,总是离不开表扬和批评。批评得是否得当(时间、地点、内容、方法等等),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南辕北辙,与初衷大相径庭,其中学问多多。本人觉得,学校里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相貌、性别、语言、穿着各异的人,同时也是性格、爱好、习惯、知识、能力、行为等等各方面都无一相同的、正在成长中的、每天都在变化着的人。而每个人最本质的不同点,却是思想的不同,是“心”支配着他们的作为,这也是人和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学生是“人”,特别需要我们用“心”与之沟通,和谐班级的建立,是师生“心”的交融的必然结果。我认为,批评只有与这个基本目标相一致,才会从根本上产生心灵建设的效益。
    班主任的工作表面看起来都是在管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的确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天动地的大事要抓,恰恰是这些日常的点点滴滴的琐事构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轨迹,昭示着他们内“心”世界色彩斑斓的画图。班主任就是要透过这日常的不显眼的点滴小事,了解学生的心灵,通过表扬和批评,用心去打开每一把心灵之锁,与之沟通,使彼此心心相印,实现师生共同和谐成长。
    一、以心换心
    我们做班主任的所抓的事情,许多人都是就事论事,忘记了抓本、抓“心”。其实班主任真正的工作是铺下身子,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全面地主动地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把培养目标非常自然地揉进学生的“心”中。因此,如何让学生把心真正掏给你,让你主动了解,那才是治理班级之本。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以心换心”!只有教师真正敞开心灵才能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心灵的敞开,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呀!我们常常有这种心态: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班主任自居,居高临下地去看学生——我是学校派来管你们的,我说你听,我是高明的,你们是来受教育的,一切都要听我的。把自己放到学生的对立面,学生对你敬而远之,还会向你敞开心灵吗?这种出发点就错了。
    师生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何况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在时时变换之中呢?这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走到一起来了: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而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双方都是能动的个体,缺少了任何一方的能动性,工作都是做不好的。
    以心换心,首先要改变态度和认识,放下架子。我遇见过这样一件事:
    新生入学三周了,一天中午我到教室看看学生在休息时间做些什么。由于是休息时间,学生睡觉的(走读学生中午不能回家)、看小说的、聊天的都有。我到几个聊天的学生跟前找个凳子坐下,此时几个学生一看是我,马上站起来,话题也中断了。我说:你们继续聊吧,我听听!聊天中,我不时地插入询问,有时还简单地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听到开心处,我也跟着笑了起来,此时,纪律委员说:黄老师,我们是第一次看到你的笑容,天天都这样该多好!我们也敢跟你说心里话了!
    放下了架子,多了些笑容,学生把你当成了朋友,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心里话给你讲。这次谈话,让我了解了学生的世界,给了我不少启发,并且坚定了我下班后经常接触学生的决心,形成制度。当然这种接触还是比较表面的,许多个别的、深层的东西,学生还不会向你倾诉。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就要把心交给学生。
    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智力发展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教师只有倾注全部感情和爱心才能拨动。教师必须真心爱学生,以爱为出发点去批评、教育学生,一切手段都应是与人为善的。
    学生只有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自己学习,才能受用终身。在学校里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这比多教给他们一点知识重要得多。为此,我跟学生讲了我在学校集体生活、学习养成的一些良好习惯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我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对在学校养成的良好习惯怎样受益的实例。同时我从点滴小事抓起,比如桌椅的整齐摆放、书桌上物品的整齐、抽屉里书籍的摆放、早上按时起床等,让他们每天都在进步。但个别问题依然是时有发生,班上的朱同学,早上总是迟到(住校生),于是,我每天早上提前到校,7:00左右到宿舍叫他起床,并晓之以理,谈睡懒觉习惯的害处。几天后,他说:黄老师,你天天起那么早,跑10几里路上班叫我起床,太辛苦了,明天我一定按时起床,你休息吧!果然,他改变了懒散的习惯,此后再没有迟到过。
    二、将心比心
    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往往只是批评一通,说什么我说过多少遍了怎么还不改,至于学生为什么不改,或者改了一段时间之后又“故伎重演”,其内心是怎么想的,是什么思想持他这样做的,却了解得不深不细,以至于只管结果不问过程、只看表面现象不管心灵深处。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往往只能管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用说为其一生着想了。有这样一个例子让我难忘:
    为了提高班级学生珠算定级的合格率,班级规定每天早上7:30到校练习珠算,我到班级点名。一天陈同学迟到了,进门就告诉我:“老师,汽车晚点了。”我听了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武断地说:是你自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无所谓,所以才迟到了吧!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打的来学校的。当时她没有说什么就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打算盘,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她不服气。 
中午的时候我找到她,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她是早上起来以后拉肚子,急忙跑到车站时那班车已经开走了,只好等下一班。
    听了这个过程,我很后悔自己批评得太莽撞,没有过细地了解和分析来龙去脉。全面地看这个学生,她的迟到纯属个别,平时她很少迟到,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我为什么就不能仔细地问问原因再发表意见呢?试想如果她不是愿意和认真学习的学生怎么能抱病还来校上课呢?她完全可以打个电话请假不来的。现在来了,却接受了一顶“大帽子”,受到了批评没有顶嘴,也没有过多的解释,这是个多么有涵养的孩子呀!将心比心,我应当表扬她。事情弄清以后,当时我就向她检讨了自己的急躁、批评得有些过分,并问她现在的病情,是否要服药、要休息,还要不要到办公室去喝点热水等等。她很感动,说:“老师我以后不会再迟到了。”
    事后我又分析了自己的表现。当时是自己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以正“军法”,有点显示我的权威的潜在意识。我忽略了她平时的基本表现,一时冲动批评了她,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特殊情况、考虑她的困难和苦衷,那岂不也是一种私心在作怪呀。幸好,我发现了她的情绪不对,及时找她来细问原委,才避免了师生之间新的更大的心灵隔阂。
    心灵的融合,就是要多站在学生方面替他们着想,这样师生才能想到一起去,许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三、心病心药
    每个学生在心灵的深处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一般是不向外开放的。而学生犯错误的动因,也多由此出。心病靠压、靠一般的批评是治不好的,必须用心药治疗才行。
    一天中午,我到班上去,在路上看到班上的杜同学,她的上衣很短,属于露肚脐的那种,是学校学生行为规范所不允许的,所以,我就直截了当、毫不留情(以前她接受意见还是比较爽快的,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地批评了她,还把她以前的事情联系起来说了一通。谁知她非常激动,立即大声反驳我,像被抓住的小偷,有强烈的表白挣脱趋向,态度反常。当时我就意识到有情况了,我对发展中的她的内心没有把握好,“药”用错了,不对症。于是我改变了方法。
    考虑到女孩子自尊心强,我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单独跟她聊。问她:“衣服谁给你买的?”我很诚恳地说,这件衣服如果是在其他场合,还是很好看的,但是作为学生,并且在校内穿就不符合要求了……凭着我们的关系和我的平和耐心,她就讲出了下面的故事。她说:同宿舍的高年级的大姐不久前要给她介绍校外朋友,她考虑到校规等原因不想接受,不过又不好拒绝,毕竟是青春期的女孩子嘛,有些心动,不由自主地把社会女孩的时尚装束拿了来,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好的。哪里想到,刚穿上就让我发现了。“做贼心虚”,以为老师发现了这深层的秘密,那错误就犯大了,于是拼命挣扎,态度就很不冷静了。了解了这些,我进一步耐心疏导,指出了女孩子青春期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等事情,以利于健康成长。她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穿露脐装的事在她身上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女孩子心理的这种变化,如果不是她自己说出并真正认识了,虽然解决了一件着装的表面问题,却一定会有其他的问题产生。心病,离不开心药呀。通过这件事,我们的心更贴近了。
    四、心存尊重
    学生是人,他的人格就需要尊重。只要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和自己一样平等的同样需要尊重的有思想的实体,表扬也好,批评也好,他们都是会接受的。实践证明,学生是愿意接受老师正确的批评的,所不能接受的往往是老师批评的方式和态度。要真正发挥批评的作用,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就必须进行十分细致的心灵沟通工作。 
    我想起了这样一个古代故事。大意是:
    战国时期的官员黄喜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农夫一言不发,到了地头,农夫才在黄喜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棒些。”黄喜很奇怪,问他为何这么小声说话,农夫回答:“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真棒,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的。”
一个农夫对待牛的表扬都是那么慎重,都能考虑到对牛的同伴的尊重,如果对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我记得学校的校风校纪检查中,我班男生郑同学被查出“染发、长发”,我听说后立即火冒三丈,因为在班级里我再三强调过,也提醒过他。于是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训斥了他,看着他毫无悔改、一副无所谓的表情我气愤到了极点。此时,我想到了“别发火,发火说明你的无能”,便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处在叛逆期的孩子,特别不能接受的是在自己的同学面前丢脸,哪怕是拼死,这个时候也不能低下他“高贵的头颅”。于是我把他叫到教室外面单独谈话,一番教育谈心之后,他说:“黄老师,我马上去改,你给我写出门证吧!”
    无独有偶。一次我接到了学校的一张班级违纪的处罚通知单,上面写着晚上没有关窗户。我当时很生气,气头上我没有去找那个是固定负责的学生,就直接在班上发表了意见,而且就此事严厉地不点名地批评了这个班干部,我明确定性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结果呢,事与愿违,以后的几天还是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就找这个学生谈话,一开始她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先自我批评,然后问情况,此时她才滔滔不绝地说了我在班级上批评她以后的感受:抬不起头,被人歧视,听风凉话,还有烧底火的,索性不做,看你怎么办……我深受教育,批评的方式和态度的不当,给学生心灵造成的伤害是十分痛心的。
    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高明、无所不知、料事如神,常常为当面戳穿学生的谎言而洋洋自得,或者在全班学生面前振振有辞、滔滔不绝地发泄一通,彷佛只有这样才解恨,全不顾学生的感受。也许慑于教师的淫威,教室里一时会鸦雀无声,但学生的心里一定会另有想法。明明不显山不显水地就可以解决的个别问题,为什么非要兴师动众让那么多循规蹈矩、奉公守法的孩子一起听训呢?这是对全体同学的不尊重!教师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如此作为,班级还有什么心灵沟通可言呢?又谈什么和谐呢?
    班级工作中不可能没有批评,而这个武器的运用却大有学问。我的体会是,首先批评者要真正有良好的愿望,与人为善,同时良好的出发点还应配有恰当的态度、途径和方法,使动机和效果一致起来,再加上细心、耐心的身体力行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我们就一定会“感动上帝”的,班级的和谐、师生的融洽也就指日可待,批评的最佳境界——“心”的交融也就不远了。

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