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沃尔沃,李书福的吉利大业有了新的机会,虽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但对于吉利和李书福而言,成功吞下沃尔沃,至少意味着他们有一半的可能将吉利带入一个新的竞争平台。谁说我们看不到未来吉利汽车帝国的大业? “如果说西方在金融危机中对自己丧失了信心,那么很显然,那种老派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已部分转移至中国。李书福正是这种迅速成长的超级自信的代表,他所领导的汽车制造集团吉利(Geely)已自豪地成为沃尔沃(Volvo)的新主人。”这是英国《金融时报》对李书福成功收购沃尔沃所作出的评价。显然,欧洲人已经对这个来自浙江乡村、平时总是身着廉价蓝色西装、灰色袜子、略带破损皮鞋的李书福表现出十足的尊重。而吉利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沃尔沃的壮举,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民众津津乐道的谈资。虽然没人能够准确预测吞下沃尔沃的吉利数年之后的命运如何,但李书福把这一切看得非常坦荡:大不了回家种地。在这个喜欢问“为什么不”的企业家眼中,“吉利大业”刚刚开始。 狂人李书福和吉利汽车的开端 李书福创办吉利汽车的历史,更像一部美国早年实业资本精英创业史的翻版:李书福于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附近的一个村庄。出身小商人家庭的李书福,用100元人民币的毕业奖励,购买了一台旧相机和一辆自行车,在景点给游客拍照,让自己的创业资金在6个月内翻了10倍。他用这笔钱开了一间照相馆,并发现了一个非常赚钱的副业,即出售从冲洗相片的药水中提取的银。后来,他开始转做电冰箱及冰箱零部件生意,失败后,转而生产摩托车,最后是汽车。 李书福的造车梦据说是这样开始的:1989年,李书福到深圳,花6万元买了一辆深圳产轿车,拆开,发现并没有多少高科技的东西。 1995年,李书福又特意买了一台奔驰,在他的摩托车厂选了一个小车间,用窗帘把所有的窗户遮起来,学着丰田喜一郎的做法,在昏暗的电灯下一声不响地玩弄起汽车来。他先把整部车的零部件全部拆下来,然后又把它装上去,反反复复地练习。也就是在这一年,李书福开始了他进入汽车行业的冒险里程。 不过,与美国早期实业资本的发迹史不同,给汽车狂人李书福构成最大障碍的不是来自合资汽车巨头,甚至也不是一汽、二汽、上汽这些老国企,因为这些巨头们还看不到吉利对自己的威胁,真正要命的是来自国家发改委的那张目录:如果没有轿车准生证,即便吉利造出奔驰来,也无法在国内市场销售。事实上,在1998年,吉利的首家工厂已经建成,这时李书福才猛然发现准生证的重要性。无奈之下,李书福走了曲线救国路线——投入1400万元,收购了一家位于四川的濒临倒闭的微型车厂。终于,在1998年8月,吉利推出了第一款车——豪情。 吉利的准生证噩梦并未因一笔收购而结束——当他们在2001年准备推出豪情与美日换代车型时,却在发改委新车目录中找不到这两款车的身影。没有这张轿车生产许可证,吉利可能就此“关门大吉”。吉利在濒临绝望时发现了即将倒闭却“根正苗红”的江南奥拓。最终,吉利再次通过收购行为解决了准生证难题。绕过政策障碍之后,这家民企造车的传奇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此后吉利的发展虽然始终没能和那些大国企走到一个层级上,但其成长历程却融合了更多商业智慧,无论是在品牌上的突破、融资上的尝试还是并购业务的运作,吉利积累的经验似乎早已超出任何一家国内车企。终于,他们在2010年赚到最大的头条:收购Volvo的消息一出,评论界不再将吉利视为异类。 发展简史:三个方面搅乱车市格局 纵观吉利自1998年首款产品上市至今的发展历史,他们至少在三个方面搅乱了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吉利曾三次挑起国内车市的价格战,使今天的汽车至少便宜了10%;吉利开创了民营企业造车的先河,使得这个当年被视为战备物资领域的市场正式面向民资开放;吉利定义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尽管时至今日这个规则仍然不被老牌车企视为主流。 首先,在价格层面。由于吉利是一个新创品牌,既无造车经验,又无技术背景,因此只能低价切入市场。在推出华普品牌之前,吉利产品全线售价都在8万元以内。这样的价格只能确保大约6%的利润,远低于2002年以前同行业超过20%的水平。考虑到自身的品牌溢价能力,吉利这也是无奈之举。但这样做有三个不利结果:一是一开始就走低价路线,会使用户形成一种低端产品的思维定势,未来很难向上提升品牌;二是必须不断动用价格武器才能引发用户关注;三是,为了维持低价必须不断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又很可能牺牲产品质量。 当然,既然选择了低价路线,吉利便只有一条道走到黑。在10余年中,他们多次主动挑起价格战,先后迫使奥拓、夏利甚至后来的赛欧等品牌降价,而这些产品的降价又进一步带动更高级别产品价格联动,最终撬动整个汽车市场的价格水平。在这一点上,每个中国车主都应该感谢吉利。 其次,在民企造车层面。从吉利盖起工厂,设计好产品,却找不到目录那一刻起,李书福便不断炒作发改委应该放宽对民企限制的话题。毕竟外资都拿到资格了,民企凭什么享受不到“国民待遇”?尽管最终李书福被迫走了曲线救国道路,但吉利至少撕开了一条民企可以造车的口子。之后,比亚迪、力帆等才尾随而至。这些民企的产品虽然还暂时难以达到中端市场的要求,但他们在竞争意识上迫使整个行业彻底从当年的计划经济时代走了出来。 再次,在游戏规则层面,吉利也是一个勇敢的搅局者。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无非是指产品研发、产能布局与销售管理几个方面的运作模式。吉利进入汽车行业初期,一没钱,二没人,三没技术,如果按照常理出牌,只有死路一条。吉利必须在各个主要环节上创建自己的游戏规则。没有资金,想办法开源节流,没有人才,想办法吸引人才或是培养人才,没有技术,想办法搞到技术
大冒险家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大业”
来源::未知 | 作者:中超赛事下注-推荐靠谱平台APP*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500元创业成功的真实故事
- 下一篇:农村小伙卖贝壳竟赚100万
随机阅读
- [创业故事] 百度CEO李彦宏:成就百度
- [创业故事] 赵本山的传奇创业人生
- [创业故事] 王勇:创业失败 风雨八年
- [创业故事] 80后大学生的技术创业故事
- [创业故事] 柳传志谈创业:受骗最难忘
- [创业故事] 乔布斯崛起故事:34年传奇
- [创业故事] 阿里巴巴马云的创业故事
- [创业故事] 重庆农村娃如何从打工者成
- [创业故事] 徐小平:从青年导师到创业
- [创业故事] 50只鸡成就一个亿万富翁!
- [创业故事] 李宁:倔强的冠军身影
- [创业故事] 杨致远和创业雅虎的故事
- [创业故事] 周大福掌门郑裕彤的创富故
- [创业故事] 30元牛皮赚到1000万的创业
- [创业故事] 腾讯QQ创始人马化腾:QQ帮
- [创业故事] 携程CEO范敏创业史:从接